时值第43个植树节前后,3月13日上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举办了植物养护活动,40多位社会公众参与了活动,一起思考探讨植物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00万颗种子可能只有一颗种子成为参天大树”
活动伊始,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江明喜和公众分享了主题为《从种子到森林》的讲座。
“从海南的热带季雨林区到东北的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幅员辽阔的我国拥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在江明喜的带领下,公众一览了我国丰富的植被类型,了解了森林的分类和组成。
森林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生命世界,它们每天承接天赐的雨露阳光,吸吮着大地的乳汁,自由自在而又神秘莫测。但是,100万颗种子可能只有一颗种子成为参天大树,从种子发展到森林更是不易。江明喜以星果藤为例,介绍了从种子到森林艰难的一生。“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地点环境。有幸成为幼苗,不仅要躲过动物的取食、植物之间的竞争、还要经历病菌的考验。到了幼树期同样要在争夺阳光、水分、土壤的战争中取得优势,最后幸运的成为成树,还要经历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的挑战。”
江明喜用人类养育孩子来类比种子的成长。种子跟人一样,生存下去需要掌握各种生存策略和本领;不是每颗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是每颗种子都需要努力生长、都需要我们的呵护。
“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与眷顾之情,总是通过森林来传达。而人类改善环境的愿望,常常是借助森林的力量来实现。幸运的种子最终能长成新的植株,成为森林中的一员。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要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座的最后,江明喜研究员用这样一段话和所有人共勉。
“你的呵护才有来日的森林”
美好生态,你我共建
花褪残红、嫩叶萌新,刚刚过了花期的小梅园里,几十株梅花开始展叶,满眼绿意盎然,呈现一幅吐蕊纳新的新兴景象。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工程师韩艳妮介绍,梅花花期过后营养消耗比较大,适合做整形修整施肥工作。今天就准备和大家一起对梅花进行环沟施肥,开展梅树的养护。
一走到小梅园,大家就兴奋地领了铁锹、水桶、水壶、复合肥等工具材料,如火如荼地投入到梅树的养护工作中。
“沿树茎1米到2米的范围挖环形的沟,大家要注意,沟深20厘米到30厘米即可。”在韩艳妮的指导下,不到半个小时,10棵梅树周围的环沟都已经挖好。
慢慢撒下复合肥,从一旁的小池塘就地取水浇水,认真地填土回埋,每个参与活动的人都认真地进行每一个环节,就像呵护一个小生命一样。
从汉阳赶过来参加活动的邱辰女士耐心地带着4岁女儿一起挖沟、施肥,浇水。邱辰介绍,孩子非常喜欢大自然,这也是她第一次带着孩子参加植物养护的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增强对自然的认识。
活动现场,一行穿着绿马甲的人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中原电子集团的青年团员们。该公司活动策划人刘少凯表示,正逢植树节和学习雷锋月,大家都非常踊跃地报名了这次植物养护活动。他们选择将疫情过后的第一次企业文化活动定为养绿护绿,觉得非常有意义。
作为传统花卉,梅花深受公众喜爱,韩艳妮还为大家讲解了梅花的栽培要领:1、梅花怕积水、要做好排水工作。2、种植梅花的土壤要求疏松透气。3.梅花一年可施三次肥,一般可安排在入冬、夏季和新梢停止生长后。
在养护的过程中,韩艳妮还为公众讲解了梅花的分类、梅文化等科普知识。
“植树养护在我们家是一种仪式性的活动,女儿考大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乃至全家人的生日,我们都会选择用植树或者养护的方式来庆祝。”在武汉花友群里颇为活跃的网友“春天”,看到武汉植物园发布植物养护的消息就发动了几个花友一起报名。“春天”参加义务植树等尽责活动有6年,“作为武汉市民,我觉得种绿护绿也是为大武汉增绿扮美做出一点贡献!”
今年是我们度过的第43个植树节,也是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增绿护绿是现代公民的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诗意对话的重要途径。人们用各种尽责的形式筑牢绿色家园,保护着生态环境。种花种草种树,就是种下燎原的春风,守护着城市的诗情画意。我们呵护的每一颗种子,种下的一棵棵树,都将在来日长成绵延的森林,守护着我们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