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武汉植物园楚杉科普讲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武汉植物园辛海平研究员为观众带来了题为“从葡萄园到酒杯的奇妙旅程”的主题报告。这场讲座不仅让观众深入了解了葡萄酒的历史、文化和多样性,还介绍了品鉴葡萄酒的实用技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讲堂由科普开放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梅林主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辛海平以唐代诗人王瀚的《凉州词》作为开场,将听众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酒香的意境中。他提到,葡萄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栽种的果树作物,也是产品附加值最高的果树。“古埃及壁画上的葡萄采收与葡萄酒酿造图像生动地展示了葡萄酒文化的源远流长。”他介绍了葡萄酒的起源和传播历程,大约在7000年以前 ,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和两河流域就开始了葡萄的栽培,3000至5000年前,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再到希腊的大量种植葡萄,葡萄酒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葡萄酒?他强调,真正的葡萄酒必须用100%的葡萄酿造而成,不添加任何水、色素和香料等物质。而酿酒葡萄的品种选择也至关重要,与人们的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我们平时爱吃的鲜食葡萄如‘巨峰’和‘阳光玫瑰’等并不适合酿葡萄酒。专用的酿酒葡萄应符合果小皮厚,酸高糖高等特点,他们虽“不好吃”却能成就馥郁美酒。
在谈到葡萄酒的多样性时,辛海平指出,品种多样化是构成葡萄酒多样性的最重要原因。他列举了法国、中国等国家的葡萄酒产区,以及不同品种、不同酒庄、不同年份、不同酿造技术所带来的丰富多样的葡萄酒。他还提到,即使是同一国家、同一产地、同一品种的葡萄,也不可能做出完全一样的葡萄酒,这正是葡萄酒的魅力所在。葡萄酒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多样的分类,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在颜色上各具特色;按酒内残糖量则可分为干、半干、半甜、甜四类;静态及气泡、加强型等不同的酒精度也让葡萄酒种类更为丰富,此外,餐前酒、佐餐酒、餐后酒的饮用顺序及场景选择,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品鉴葡萄酒,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辛海平向公众讲述了品鉴葡萄酒的“三部曲”——看、闻、喝。他强调了观察酒体颜色、澄清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闻香来感受葡萄酒的果香、发酵香和陈年香。在品尝时,他建议观众注意入口量、品鉴方式和味道口感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感受葡萄酒的品质和风味。讲座现场,辛海平邀请公众现场品鉴不同类别的葡萄酒,吸引公众的热情参与。当天,7家湖北省葡萄酒加工企业在武汉植物园进行了葡萄酒展示,他们纷纷拿出“看家宝贝”邀请公众品鉴。以中国自主培育的葡萄‘北红’和‘北玫’酿造的葡萄酒,由‘威代尔’葡萄酿造的半干型酒、干白酒,由‘夏博森’葡萄酿造的蒸馏酒,众多品质佳酿为市民及葡萄酒爱好者带来一场文化与味觉的双重体验。
本期楚杉科普讲堂不仅让观众收获了丰富的葡萄酒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葡萄酒文化的浓厚兴趣。未来,楚杉科普讲堂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纷呈的讲座,为公众带来更加多元化的科普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