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荆楚科普大讲堂暨武汉植物园楚杉科普讲堂迎来春日专场。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馆长杜巍副教授以“如何春日赏花”为主题,通过科学解读与人文阐释的双重视角,带领市民游客开启了一场融合植物学、美学与生活哲学的深度对话,在满城飞花中解码自然奥秘。
作为专注植物研究的专家,著名的科普达人,杜巍主讲的《植物世界》等课程每次都是一座难求的“爆款通识课”,这次讲座也吸引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慕名参加。一个植物学家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杜巍用宋朝词人秦观的词,来赞美武汉春天百卉争荣、万物竞发的美好景象。“花就是自然界的艺术品”,作为拍摄过80万张植物影像的“追花人”,他在讲座中用大量精美的图片为公众展示了纷繁美丽的花花世界,展现了一个爱花人心中的极致浪漫。
“梅樱桃李梨杏海棠”,春天的花儿看起来经常“撞脸”,容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杜巍引导公众通过细致观察来破解春日花卉“密码”,传授了一些识别花卉的小技巧。“杏花的花萼是反折过来的,梨花雄蕊的花药多为紫红色、李花雄蕊的花药多为黄色,桃花朵朵开,几乎没有花梗,樱花的花瓣多有缺口……。”杜巍通过武汉常见花卉的形态特征剖析,让公众对春天的花儿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杜巍更以浪漫视角重构植物意象。通过“豆科爱情故事”的生动演绎,他将含羞草的初见悸动,相思树的别后牵念,紫荆的心心相印,花生的早生贵子等进行拟人化解读,赋予植物情感注脚。通过有趣的爱情故事串联,他的讲述让现场观众对植物文化的印象更加深刻。
“写作的本质是生活经验的重现”,杜巍以自身育儿经历为例,表达了“信息无法替代体验”的理念,强调自然观察对儿童思维建构的重要性。从观察一棵树、认识一朵花开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记录特定树木的萌芽、展叶、开花全过程,通过触觉感知树皮质感、嗅觉辨别花香差异、视觉捕捉色彩渐变等,将抽象的季节更替转化为具象的生命体验。他呼吁家长多带孩子亲近自然,观察自然,让自然成为最好的美育课堂。
“拍好一点,发朋友圈”,杜巍幽默地指出,影像社交不应止于信息传递,也可以成为现代人构建精神花园的载体。他同样鼓励成年人走进自然,解锁“自然观察家”的视角,增强和美的链接。
“当我们学会用植物的眼睛看世界,钢筋森林也会绽放出野性的诗意。”,讲座以“硬核科普+柔性表达”的方式传递了科学之美。这场科学与诗意的交响,促进公众将植物认知转化为城市生活的美学实践,激励更多人投身自然,让荆楚大地的春天绽放出更绚丽的科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