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不仅花色艳丽、品种繁多、姿态优美,而且具有不畏风霜、崇尚晚节、淡薄清雅、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深得古今文人墨客的赞赏。他们爱菊、咏菊、赞菊,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诗词作品。最早将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中就写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寄托诗人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品质;屈原《九歌》中“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歌颂了菊花美的崇高性和永恒性。自此,菊花开始走入诗词的殿堂。
据统计,我国自公元前400多年前至清朝末年,共有菊花诗词1500余首,通过进一步的考证,我们总结了菊花诗词表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写菊花的色彩、姿态
这些咏菊诗以叠字、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描绘菊花的丰姿秀色。如唐代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菊花》)、唐代吴履垒的“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菊花》)、唐代陈叔达的“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咏菊》)、唐代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白菊》,以及宋代大词人苏轼的“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赵昌寒菊》)。
二、描写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一些诗词中记述了重阳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有赏菊、簪菊、食菊糕、饮菊酒等。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抒发诗人闲适豁达的隐居心情。唐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曰“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宋代诗人李清照在《醉花荫》中写到:“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表达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三、记载菊花的用途——食用、药用、茶用
早在战国时代,诗人屈原已在《离骚》中言及菊花可食。此后的很多诗人也在诗句中提及食用菊花。如苏轼的“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满壶”;皮日休的“或蒸一升麻、或煤两把菊。”
一些诗词还记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如曹丕的“惟芳菊芬然独荣,夫非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司空图的“登高唯北望,菊助可口明”;陆游的“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
菊花茶的用途在诗词中也有见证。如皎然在《九日与路处:亡羽饮茶》中写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四、借菊言志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真正的隐士,“东篱”也成为陶渊明与菊花的代称:“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菊花成为隐逸的象征,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人们欣赏陶渊明的悠然自得的隐逸情怀:“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换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唐•卢照邻《山林休日田家》)。南宋周蒿《晚菊》诗云:“落日西风弄晚晴,东篱曲曲璨金英。先生茅舍终年淡,惟有寒芳不世情。”
菊花是一年之中开花最晚的花卉,人们在最初接触菊花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北宋路佃在《埤雅》中解释道:“菊本作鞠,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诗人元稹也因此而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的感叹。晋代陶渊明在《和郭主薄二首》中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天下杰。”诗中将菊花与傲视风霜,巍然挺立的青松并列,更突出了菊花的气骨不凡,超群绝俗。很多诗人还赞叹菊花的生命顽强,如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朝诗人朱淑贞“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落叶舞秋风”,赞扬菊花的高洁坚贞和卓立不群。
菊花也蕴含着豪情壮志。菊的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志士的刚烈品性。菊花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志士,其中比较著名的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上反“围剿”,尽管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形势相当严峻,但他借菊花赋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遍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表现了一代伟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也有一首《秋菊诗》:“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写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大无谓的高尚品质。
人们喜爱菊花,不仅仅因为她的高洁、雅致、色彩纷呈,更是崇赏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凌寒不凋、傲霜挺立的可贵品质,这精神鼓舞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曲浩然正气之歌。在这“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的猎猎深秋时节,菊花不只是让人在审美上得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她能给人以思索和启迪,也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作者:张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