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570期:“无用之木”与“神奇软木”居然都是它?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说说栎。栎,古时多指壳斗科栎属植物家族的成员。中国的栎属植物约有60种,分布于全国各个省区,从矮灌木到乔木、从常绿的高山栎类到秋季叶片枯黄脱落的落叶栎类,形态多种多样。 

  它从远古走来 

  6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被子植物开始辐射进化,逐渐成为地球上的优势植物,蜜蜂等昆虫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被子植物的演化进程。栎属植物就起源于这一时期,它们能适应复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 

  《诗经·国风·秦风》有云:“山有苞栎,隰有六驳”,即西北大秦之地的山上长着茂密的栎林。可见,栎属植物在中国也是非常古老且常见的树种。 

栎树林(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它是古人眼中的无用之木 

  千百年来,绝大多数栎属植物生长在丘陵或深山里,多被人们用来烧炭取暖,“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从唐代才子欧阳詹诗:“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到苏轼诗:“常恐樗栎身,坐缠冠盖蔓。”等众多古文、古诗中可见,古人常把栎与樗(指的是同样不成材的香椿)联系在一起,用“樗栎之才”或“樗栎之身”自谦才疏学浅。   

  神奇软木神奇在哪?

  俗话说:“人怕伤骨,树怕伤皮”。说的就是植物一旦失去运输养分的韧皮部(树皮的一部分)就很容易死去。然而,栎属植物中的本土代表性物种栓皮栎却是一个不怕剥皮的“硬汉子”。一棵栓皮栎一生中可以被采集10次左右的树皮,也仍然能够健壮地成长。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栓皮栎树木的表皮下面,有一层发达的木栓层,轻按栓皮栎的树皮会觉得软软的。这层木栓层的形成层向外侧分生出大量的栓皮细胞,从而形成木栓薄壁组织。这层组织因其质轻、易伸缩、耐摩擦、吸能、绝缘、隔热及化学性能稳定等多种优良特性,被称为“软木”。 

栓皮栎(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栓皮栎树干剖面图(图片来源:《木材不简单》)

  其实,软木资源的利用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就有软木在钓鱼器具的应用记载,另外,软木还可以做羽毛球底托儿,隔音板、隔热板、地板、装饰墙板等,甚至航天器上的密封垫中也铺设了软木。但是,软木最主要的用途,还是被制作成人们最熟悉的葡萄酒瓶木塞。 

软木塞(图片来自网络)

  帽子的橡子是什么 

  秋天,栎树成熟的果实在风中掉落。这时,你总能在树下寻找到躲藏在枯黄落叶的珍宝——一种戴帽子的果实。这种果实总是坐在木质的小碗里。这种小碗被植物学家称为“壳斗”,是由雌花的总苞片发育而来的,其上常覆盖着鳞片、环纹或其他附属物。这种果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橡子。果实未成熟时,壳斗可以或多或少地包裹住年轻的坚果,让香嫩的果实远离昆虫啃食。不同物种的栎属植物,其壳斗的形状、包被的位置和鳞片的样式非常不同,这是壳斗科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栓皮栎果实(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青冈果实(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槲树果实(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橡子内仁富含淀粉,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它既作为史前时代先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也曾是人类抗御饥荒的重要食物来源。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在《宣州杂诗》中详细记述了安徽地区无地耕种的贫苦老百姓收集野生栎属植物坚果作为粮食的情形,即“野粮收橡子,山屋点松明。只见树堪种,曾无田可耕。” 

  栎与栗,傻傻分不清楚 

  各位看到这里,也许觉得橡子似曾相识。有人可能会将它错认为我们常吃的板栗。板栗其实和橡子有一个共同点,同样作为壳斗科植物家族的果实,它们都被一层硬硬的“外套”包裹——也就是植物学家口中的“壳斗”。通常情况下,板栗是被壳斗完全包裹,一个壳斗内有三粒栗子,且外壳带着尖尖的刺,一般不能徒手剥开。而橡子的外壳会自动脱落。 

板栗(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马栗(图片来自网络)

欧洲栗(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几种名字中带“栗”的植物,需要我们加以辨别。如在欧洲城市常见的马栗,它们的果实有毒。以及可以食用的欧洲栗,它们的个头比较小,吃起来也没有板栗那般香甜,但可以做成甜品。  

  总而言之,要学会认识身边的栎,它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有用得多。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辨别身边的栗,千万不要随便捡拾路边的“栗”来吃哦。 

  参考文献: 

  1. 张文文.栎属植物的引种历史与优良栎类的选育及推广[J].园林植物. 

  2. 田海涛.中国栎属作物利用史考[J].农业考古. 

  3. 地上的栗子不要乱吃,小心一命呜呼.物种日历公众号. 

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