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生境破碎化对珍稀孑遗植物的遗传效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2/06/19 | 来源:| 【字号: 】【打印】【关闭

 

  生境破碎化的遗传效应是近20年来种群遗传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破碎化生境中,小而隔离的种群特别容易受到基因流限制、瓶颈效应、近交衰退和遗传漂变的影响,会导致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种群间遗传分化的增强,进而降低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生境破碎化之前种群的隔离程度对其在生境破碎化条件下是否产生负遗传效应具有决定性作用。生境破碎化之前历史稀有种的隔离程度通常要大于常见种,因此,可以假设,历史稀有种对生境破碎化并不敏感。

  森林采伐是造成植物生境丢失和生境破碎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神农架作为华中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大规模的采伐和筑路导致了严重的生境破碎化。这为我们开展珍稀孑遗木本植物的生境破碎化遗传效应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科组以领春木(Eupteleapleiospermum)为研究对象,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确定5个种群在生境破碎化之前和之后产生的同生群,通过种群遗传学方法比较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生境破碎化并没有导致该历史稀有种发生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和遗传分化增强;但是,破碎化之后产生的同生群出现较高的近交系数和明显的稀有等位基因丧失,这是负遗传效应发生的早期信号。该研究为历史稀有种对生境破碎化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提供了证据。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Limited genetic impa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in an “old rare” relict tree, Eupteleapleiospermum (Eupteleaceae)为题,在林学期刊Plant Ecology (2012, 213: 909-917)上发表。

相关附件: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技术支持: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备05004779-1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4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