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重点实验室在三峡库区消落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13/09/22 | 来源:| 【字号: 】【打印】【关闭

  

  三峡水库175蓄水后,在库区两岸形成高度差达30的消落区,由于受到库区反自然节律的水文条件和长达半年之久的淹没时间的影响,消落区原有植被无法适应现有的环境而死亡,出现“裸凸”地带,因此在消落区开展了一些人工植被恢复工程。三峡库区消落区自然恢复的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尤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而人工植被恢复区植被则包括了草本、灌木和乔木。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包括人工植被恢复和自然恢复对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质量的影响,重点实验室系统生态学科组叶琛博士在张全发研究员指导下开展了对此项目的研究,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区人工植被恢复区(包括忠县、万州和秭归)与自然恢复区的土壤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的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作用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区中土壤的有机质和硝态氮的含量较高,而自然恢复区中土壤的pH值、容重和总钾的含量较高。然而,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利用土壤质量模型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指数的影响发现,自然恢复区中拥有较高草本植物覆盖度的土壤,它的土壤质量指数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较高盖度的草本植物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氮含量,同时草本植物拥有大量的较细的根系,根系分泌物能够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提高土壤的质量。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三峡库区消落区具有高盖度的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土壤恢复潜力。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务院三峡办的资助。相关研究成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在线发表(10.1007/s11356-013-2128-5)。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质量指数 

相关附件: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技术支持: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备05004779-1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4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