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有机碳(DOC)是陆地碳库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持续流动是碳损失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氮、磷等生源要素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转移的载体,因此DOC是森林生态系统碳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多是关注森林DOC的浓度、动态和影响因素,但对地表来源的DOC进入土壤后,其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和转化规律还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生态学学科组博士生王敏在刘峰研究员的指导下,将13C标记的凋落物来源的DOC添加到不同深度土柱(0-10 cm、0-30cm和0-60 cm)中,进行了为期180天的室内培养。定量分析DOC进入土壤后去向(包括截存、矿化和淋出)。研究结果表明DOC主要被土壤保留,其次是被微生物降解,仅有极少的淋溶损失。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水溶液中有机碳组成,结果表明凋落物来源DOC与水可溶性有机碳(WSOC)和土壤淋出液有机碳(LDOC)组成差异显著。而WSOC和LDOC的性质与土壤碳更为相似,该结果支持动态交换模型(“dynamic exchange model”)。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00463,31470526)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fate of litte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forest soils: results from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为题发表在SCI期刊Biogeochemistry上。
可溶性有机碳在不同深度土壤的分布
相关附件: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技术支持: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备05004779-1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4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