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全球变化与碳氮循环”前沿高端学术交流论坛
2017/12/07 | 来源:科研处 罗巧芳| 【字号: 】【打印】【关闭

 

一、时间、地点

论坛时间:20171211

论坛地点: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光谷园区

 

二、会议资助、主办与承办

资助: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武汉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协办:湖北省植物学会

 

三、学术报告

时 间

题 目

报告人

单位或部门

1211

主持人

程晓莉

9:30-10:10

水文及景观背景特征对面源污染输出的影响: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例

史志华

华中农业大学

10:10-10:40

水体富营养化与湿地反硝化过程

刘文治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10:40-10:50

休息

10:50-11:30

Carbon consumption facilitated by microbial iron reduction-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old story

董依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主持人

刘峰

14:00-14:30

景观位置对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田秋香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14:30-15:10

草原微生物对增温反馈机制的调节作用

薛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

15:10-15:40

凋落物输入调控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和稳定性的影响

吴君君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注:40分钟报告,10分钟交流。

 

四、特邀报告专家简介

史志华,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行业专项等30余项。近五年来,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5篇,在陡坡侵蚀机理、复杂景观中水土流失过程、水土流失的生态调控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兼任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董依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主要从事研究方向包括:1)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物微生物转化与生态修复;2)生物地球化学;3)人类微生物菌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形成了以功能微生物为主要要素,以微生物学、环境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地球化学、宏组学(metagenomicsmetatranscriptomicsmetaproteomics)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实验和大数据技术对微观微生物和宏观自然或工程体系为研究背景的微生物环境研究体系。探讨了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机理以及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为了解微生物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开发有效的污染修复、监测和管理方法提供科学支撑。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国际主流权威环境科学和环境微生物学期刊。多次受邀在各种国际会议中报告并作为联合主席主持了国际会议专题,作为特邀审稿人为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在内的12个期刊审稿,其工作被美国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及其他媒体专题报道。

 

薛凯,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致力于使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微生物涉及碳氮循环的功能基因。发表SCI论文33篇,包括多篇在Nature Climate Change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Bio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近五年第一作者论文平均IF6.571

 

相关附件: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技术支持:武汉植物园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备05004779-1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4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