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研究进展

武汉植物园在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蚯蚓毒性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微塑料(MPs)是指粒径在0.1~5 mm之间的塑料碎片或颗粒,不论是在水体还是陆地环境都被广泛报道。由于MPs可能直接或间接被摄入生物体内,因此对MPs潜在的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受到很大的关注。MPs独特的表面特征使其能与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比如其能同重金属污染物发生吸附/解吸附作用,成为其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载体。由于动物肠道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容易发生解吸附,这一过程可能导致更高的生态风险。目前,对MPs和重金属协同污染的生态风险尚不清晰。

  武汉植物园博士生周艳飞进行了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蚯蚓毒性效应研究,以聚丙烯微塑料 (PP) 和镉 (Cd2+) 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多个MPs和镉浓度处理对蚯蚓的毒害效应。结果发现,单独暴露于微塑料(>300 mg·kg-1)或同时暴露于微塑料与镉环境下42天后蚯蚓生长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微塑料暴露蚯能引起蚯蚓氧化损伤,并且镉的存在加速了微塑料的不良反应。此外,蚯蚓体内微塑性积累量达4.3~67.2 particles·g-1,塑料颗粒积累使蚯蚓体内镉的积累量增加9.7%~161.3%。该研究表明土壤环境中的微塑料能作为重金属污染物的运输载体或是以一定方式增加重金属镉对土壤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研究结果以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and cadmium on the earthworm Eisenia foetida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周艳飞为论文第一作者,华南农业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王俊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8YFD0900604)、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资助计划(2018)、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Y623321K01)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2273

  

图1. 蚯蚓体内MPs积累量

湿地生态学学科组 周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