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衣来水上 捧玉出泥中--“武植二号”藕莲新品种选育研究及推广
2016.11.14 | 来源:| 【字号: 】【打印】【关闭

  莲藕(Nelumbo nuciferaGaertn)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水生植物资源,是常见的水生经济作物。我国莲藕品种繁多,可分为花莲、籽莲、藕莲三大栽培类型。其中藕莲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水生蔬菜,唐朝诗人赵嘏在《秋日吴中观贡藕》中留下了“野艇几西东,清泠映碧空;褰(qian)衣来水上,捧玉出泥中。……”的佳句。 

  长期以来,我国藕莲生产存在品种退化、病害严重、产量低、效益差等问题。1979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水生组开始全面系统地收集中国莲藕品种资源,在对中国莲藕品种征集、调查、整理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1987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莲的专著《中国莲》。 

  藕莲无性系优良单株选育研究工作从1979年起至1986年由武汉植物研究所水生组(倪学明、赵家荣、张爱兰、朱全喜、於炳、周远捷、黄汉友等)完成。19791981年,项目组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江西、山东、上海、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贵州、北京等15省市共46个县市征集莲藕品种原始材料,共294个,其中藕莲品种85个,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莲藕品种圃中。 

  19801983年,项目组专注藕莲品种原始材料的观察和整理,对所征集的原始材料通过多年的详细观察记载及地下茎考种,整理出有商品价值的藕莲品种44个。 

  19831985年,集中力量开展藕莲无性系单株选育,对上述44个品种,好中选优,选出长势好,抗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8(以泡子藕为对照品种,下同)进行藕莲无性系单株选育。 

  19851986年,开展了品种扩大试验,从上述8个优良品种中进一步选出产量高、品质好有推广前途的4个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扩大试验。 

  19851989年,全面开展大田示范试验: 119871989年在孝感市进行大田示范推广试验新品种“武植一号”、“武植二号”;21987年由云南省永胜县科委对“武植三号”进行大田试验;31985年在古城县北河公社过山口村进行“武植四号”大田试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以泡子藕为对照品种,二年的平均单产“武植二号”(68.8%)增产幅度最大,其次为“武植一号”(47.8%)。 

  “武植二号”藕莲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科委的支持下,通过10年的选育研究和大田试验示范,在大量的原始材料中,用无性系单株选育方法,逐级选育出的一个高产优质的藕莲新品种。 

  “武植二号”藕莲新品种大田试验示范工作自1987年开始,在湖北省科委的安排下,由武汉植物研究所、孝感市科委联合组成“武植二号”藕莲课题试验小组(倪学明、陈战鸣、赵家荣、许承鉴、糖文传等)共同完成。小区品种对比试验“武植二号”平均亩产2679公斤,比对照(泡子藕)增产1091.5公斤,增产幅度为68.8%。大田试验示范“武植二号”平均亩产2410.3公斤,比对照增产430.4公斤,增产幅度为21.7%1989年示范面积为415亩。同步还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施肥水平对“武植二号”产量的影响、大田物候期观察和地下茎性状考察、营养成分对比分析工作,逐步完善该项科研成果。“武植二号”藕莲淀粉、总糖、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13.5%4.09%1.03%,都高于泡子藕的含量,尤其可喜的是“武植二号”的维生素E含量为0.868mg/100mg,是泡子藕的6倍。“武植二号”藕莲单株重6-8公斤,藕身长130-170厘米。地下茎节间长6-9厘米,入泥浅,中早熟,抗性强,商品性状好,特别适合低湖田栽种,不与水稻争田。 

  19891028日在湖北省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共同主持下,在孝感市召开“武植二号”藕莲选育研究及大田试验示范成果鉴定会。专家组一致认为“武植二号”藕莲是一个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合江汉平原推广的藕莲新品种,增产效益明显,同时对解决城市蔬菜供应有重要作用。由于高产优质藕莲新品种“武植二号”特别适合于在不宜栽水稻的低湖区种植, “武植二号”在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992年由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通过审定,“武植二号”为藕莲新品种,适合江汉平原一带的低湖田推广栽植。 

  1993年该项科技成果荣获湖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倪学明、陈战鸣、赵家荣、许承鉴、张爱兰、汤文传) 

  截止1995年,武植二号藕莲已在湖北、湖南、广西、江苏、河南、山东等6省共累计推广16万亩,每亩增加产值400元,增加产值6400万元。仅湖北省就已在汉阳、孝感、黄陂、汉川、云梦、洪湖、天门、监利、沙市、江陵、荆门、京山、枝江、鄂城、黄梅等地累计推广14万亩,其中汉阳、孝感二地累计推广11.2万亩。 

武植二号”在“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 -1995年,武汉植物研究所陈卓良等承担了“四湖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研究”和“涝渍地水湿生经济植物高效栽培模式与配套技术”课题;1996-2000倪学明、陈路、周远捷、赵家荣等承担了 “低湖田高效开发模式与示范”课题(),他们针对低湖田特点开展推广以种植高产优质的“武植二号”和建莲、湘莲为主,辅以“鱼藕共生”和“鱼莲共生”模式的低湖田高效开发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四湖地区涝洼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了“武植二号”高产优质藕莲生产示范基地,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好评。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全国普及100项农业实用技术指南》一书中,向全国推荐高产优质的“武植二号”藕莲品种,也是此书中唯一的藕莲品种。 

  19994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与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关于科技开发合作意向的协议书,9月签订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合作协议。武汉植物研究所承担了蓝田公司农业产业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任务高产优质“武植二号”藕莲被蓝田公司作为生产绿色饮品“野藕汁”的主要原料,在瞿家湾建立了三千多亩的洪湖蓝田生态园和一万多亩的野藕汁原料生产基地,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为洪湖蓝田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 

  2005年武汉植物园承担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莲藕优质种质资源保存与推广示范研究”(陈路、倪学明、冯顺良),对莲藕优质种质资源进行比较和评价,利用莲藕优质种质资源的优势,建立莲藕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其中高产优质“武植二号”藕莲示范基地200亩,完善莲藕优良品种推广示范体系,以生态藕田理念为原则指导莲藕生产的示范与推广 

  2007年武汉植物园承担中国科学院创新基地“中国区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低湖田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陈路、倪学明、冯顺良),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湖田莲藕资源生态丰产模式,以低湖田特殊环境为基础,通过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资源的合理利用(以高产优质“武植二号”藕莲品种为主),寻求低湖田湿地农业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莲藕资源的利用与低湖田生态质量之间的平衡,使低湖田湿地农业的高效开发与低湖田的生态系统优化相统一,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为实现我国特殊环境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经过科研团队30余载的坚持努力,“武植二号”莲藕品种不仅具备高产、优质、抗性强、商品性状好的优势,同时还有完善的配套栽培技术、完备的提纯复壮体系做保障,深受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欢迎。该品种目前已推广到国内16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超100万亩,每亩增加产值400可增加产值超过4.0亿元,多年累积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 

                                                                    (撰稿人:陈路)